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加强冬季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农技植保函〔2020〕1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农技)站(中心):
受越夏菌源广、播种偏早、苗情偏旺和气候条件有利等因素影响,入冬以来,小麦条锈病在西北越夏区、西南和黄淮南部及汉水流域冬繁区呈发生早、范围广、发病重。据国家气象部门预测,近期大部麦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偏多,利于条锈病菌的冬季繁殖,将为春季流行提供大量菌源,条锈病在主产麦区流行的风险增加。为有效控制小麦条锈病扩散危害,现就加强冬季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增强防病保供给保增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做好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冬季病虫害防控,对于稳定全年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形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麦条锈病近年来发生相对平稳,冬季防控有所放松。据我中心监测调度,目前条锈病在西南、西北、汉水流域和黄淮南部麦区发生面积超过300万亩,湖北、河南和陕西的小麦条锈病冬繁区发生早、范围广、程度重,是近年来最重的一年。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争取支持,早安排早部署,完善防控预案,明确防控责任,强化指导服务,力争把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危害控制在源头,为实现“虫口夺粮”确保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监测,准确掌握病情发生动态
受暖冬和降水偏多,小麦播种偏早、苗情偏旺、以及秋季小麦条锈病在越夏区发生普遍等综合因素影响,近期小麦条锈病在四川、陕西、湖北、河南等冬繁区呈快速扩散态势。各地要加强病情调查监测,做好信息调度,全面掌握发生动态,按时填报小麦条锈病周报表,及时组织专家会商病情趋势,为有效开展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我中心近期将组织专家,赴重点地区开展调查和技术指导。各地也要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实地了解病情发展情况,做好防控指导。
三、加强组织,及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冬繁区是春季东部主产麦区条锈病流行的重要菌源区,黄淮南部、汉水流域和西南麦区是冬季防控的重点区域。特别是河南、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市),当前小麦条锈病在大部地区仍处于点片发生阶段,春病冬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今年春节早,年前时间紧,农民群众因准备过春节极易错失最佳防治时机。各级植保机构要加强组织发动,科学制定防控方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在春节前发动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开展防控工作,做到“防好锈病再过年”。
四、加强督导,及时开展分区技术指导
针对小麦条锈病重发的严峻形势,各地要加强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要抓住春节前关键时期,对零星发病田块进行挑治;对发病中心已经扩展的严重田块,实施统防统治全面防控。可选用三唑类、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高效化学和生物农药,及时处置有效防治。同时,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小麦条锈病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各地植保机构要及时开展技术指导,确保防控工作顺利进行。
全国农技中心
2020年1月1日
据调查,截至12月23日,小麦条锈病在陕西宝鸡、咸阳、西安、商洛、汉中、安康等6市28个县区发生,面积达50多万亩,其中关中小麦主产区的宝鸡、咸阳市发生面积占98%以上,呈现冬前发生县数多、面积大、程度重的特点,发生状况非常罕见。 12月20日,湖北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加强当前小麦条锈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2019年夏秋季,甘、陕、川等小麦条锈病越夏区雨水多、气候凉爽,有利于病菌越夏,导致其秋苗发病早、范围广、程度重、菌源量大。11月下旬,陇南、陕南、宁夏等地小麦秋苗平均病田率20%~80%,其中陇南是影响湖北省秋苗发病的核心区域,其病田率约77.3%、平均病叶率达1.1%、平均严重度37.5%,是近十年秋苗发生最严重的一年。12月3日,湖北省樊城区首次发现小麦条锈病,截至目前,郧西、枣阳、枝江、钟祥等15个市县相继发现为害,12个县区查见明显发病中心,发病中心多达28个,最大发病中心达2平方米以上,严重度10%~60%,是我省历史同期发生区域最广、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预计2020年春季,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将呈偏重发生至大流行态势。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条锈病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小麦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黄淮等地的冬麦区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麦区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柄锈菌属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是专性寄生菌。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该病菌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全世界已鉴定出的条锈菌生理小种近100个,我国已发现32个生理小种,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已来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堆长椭圆形,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子球形或卵形,单胞,淡黄色,大小(18-28)μm×(18-24)μm,表面有细刺,有6-12个散生发芽孔,排列不整齐。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棍棒形或梭形,大小(30-53)μm×(12-20)μm,双胞,褐色,下端色浅,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溢缩,大小(36-68)μm×(12-20)μm,有中等长度的短柄。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其侵染循环可分为冬麦和春麦上夏孢子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侵染秋苗,以菌丝体在叶中或以夏孢子在孢子堆中越冬及春季侵染新叶流行4个环节。通常平原冬麦上的夏孢子在夏季麦收前,通过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地区的自生麦苗和晚熟春麦等寄主上越夏,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秋季,高寒地区越夏的夏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度(菌丝体和夏孢子的发育适温分别为13-16℃、9-11℃)条件,导致冬麦秋苗感染,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当旬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之后,病菌以菌丝体在麦叶组织内休眠越冬。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度上升到5℃以上时,开始显症产生夏孢子,持续20多天,夏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周围返青后的麦苗新叶上,若遇雨或结露,病害逐渐扩大侵染,造成春季病害的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
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及为害,除与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关系外,还与品种抗性、气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 1.菌源基数 菌源越夏或越冬积累量与小麦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越冬菌源量大,当茬品种抗性差,距越夏菌源近,冬麦区播种早,一般秋苗发病较重,翌年发病就会严重,反之则轻。
2.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易感病。
3.温度 温度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温度在0-32℃利于病害发生,气温高于36℃,病菌经2天即失去活力。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返青拔节期遇高温多雨天气有利于条锈病春季流行。
4.降雨
越冬菌源数量大,且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春季降雨是小麦条锈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早春干旱无雨或降雨少,早期条锈病少。早春有雨,有利于越冬菌侵染新叶,并点片发生,但中后期干旱,条锈病发病轻。早春雨水绵绵,条锈病发生早、迅速蔓延大流行。返青拔节期和后期均干旱,条锈病发生极轻。4月底至5月中旬有雨,以后条锈病普遍发生,后期造成局部地区条锈病中轻度流行。 5.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因素中,作物布局、种植顺序,以及作物熟制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连作田菌源积累量多,邻作田抗病力弱易发病。 6.栽培管理 栽培技术通过影响田间菌源量和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的小气候及植株的抗病性而影响病害发生与流行。冬麦区播种过早、施用未充分腐熟的粪肥、株间通风透光差、禾本科杂草严重,或抗病力减弱的情况下易发病。南方地区雨后排水不良、湿气滞留的地块发病重。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要贯彻落实“减少菌源为主,适期用药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采取农业措施控制病害发生,对非施药不可的,应根据生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小麦田使用农药的规定要求,选择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1)种子管理。引进小麦种子时,可轮换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农大311、郑州17号、济南8号、长武7125、青春18号、天选15号等。 (2)栽培管理。指导麦区合理布局小麦品种,避免种植单一小麦品种,不单种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应选种抗源类型不同的品种,减少病害的流行与蔓延;合理轮作换茬,不与寄主作物进行轮作、邻作,提倡与葵花、大豆、油菜、花生、蚕豆、豌豆、马铃薯(土豆)、甘薯(地瓜)、南瓜、大葱、大蒜、甜菜、烟草等非寄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消除或降低土壤中残留的病原菌,减少菌源;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增强小麦抗病力;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类型及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在秋苗易发生锈病的地块,适当晚播(常推迟播种5-7天),可显著减轻秋苗的发病,减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晋、冀、鲁、豫、陕、甘等秋播冬麦区每亩小麦保苗密度一般在12-25万株;合理灌排,北方干旱区及发病重的麦田后期需及时灌水,减轻产量损失。南方多雨地区雨后清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避免积水诱发病害;及时清除狗尾草(谷莠子)、毒麦、节节麦、稗草、虎尾草、小蘖等禾本科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减轻病害传播、蔓延;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条锈病发生重的地块,在小麦收获后彻底烧毁病残体,随后深翻26厘米以上,减少田间菌源量。 (3)搞好预测预报。利用外来菌源空中孢子捕捉监测平台和省、市农业生产信息通报,掌握周边市、县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同时根据历年夏孢子萌发时期及其消长规律,在冬麦播种23天后至拔节前或春麦田间发现病叶后,每5天查一次田,发现小麦条锈病轻发生,即田间平均病叶率发生程度达0.5%-1%,且有病害流行趋势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有效消灭中心病株。 (4)用生物农药防治小麦条锈病。有三个施药阶段:在小麦苗期,每亩用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20克,对水后均匀喷雾,兼防赤霉病、白粉病;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或条锈病发生初期,每亩可用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抗120)水剂333-500克,对水均匀喷施,隔7-10天喷1次,视病情喷施2-3次;在发病前的拔节期至抽穗期或条锈病发病初期,每亩可用短小芽孢杆菌QST2808菌株可湿性粉剂333-533克,对水均匀喷施叶面。
(5)在使用上述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可采用非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非四毒(剧毒、高毒、高残毒及慢性毒性)农药及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规定的高效、微毒、低毒、低残留等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有四个用药阶段:在小麦三叶期(约在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亩可交替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或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13-20毫升,对水后均匀喷雾,控制秋苗发病和春季流行;在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每亩可用30%醚菌酯悬浮剂70-100毫升均匀喷雾,兼防白粉病;在挑旗(孕穗)前后发生中心病团,且条锈病发病较多时,每亩可交替选用25%粉唑醇悬浮剂24-32毫升,或30%氟环唑悬浮剂20-30毫升,对水45-60升,均匀喷雾于小麦茎叶部;在抽穗扬花期,田间条锈病发病比较严重时,每亩可选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60-70克,或10%己唑醇悬浮剂15-20毫升,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3-50毫升,对水后均匀喷雾,兼防小麦白粉病。 (6)除采用上述措施防治条锈病外,可选用非三致、四毒和风险有限的农药及符合无公害食品农药使用准则规定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有四个用药阶段:在小麦三叶期零星发病时,每亩用11%环氟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40毫升均匀喷雾;在返青拔节期或条锈病发病初期,每亩用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36-45毫升对水后均匀喷雾,兼防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在拔节至抽穗期、病叶率达20%时,每亩用70%氟环唑水分散粒剂8-12克,对水45-60升,均匀喷雾于小麦茎叶部。也可每亩用20%硫磺·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75克喷雾,兼防白粉病;在小麦扬花期前后、条锈病发病初期,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20克,对水均匀喷雾。或每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均匀喷雾,兼防小麦白粉病、纹枯病。来源:全国农技中心
★本篇出自化肥价格资讯,仅作参考,读者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